Skip to main content

如何不喜欢一个人

cover cover

书名:Psychopath Free (Expanded Edition): Recovering from Emotionally Abusive Relationships With Narcissists, Sociopaths, and Other Toxic People

出版日期:2015

简体中文:《如何不喜欢一个人

出版日期:2017

内容简介

★谈恋爱的时候,你时常难过吗?

你会经常担心分手吗?

他常常会对你不满吗?

常常说你的不对吗?

会故意冷淡你吗?

会让你感到没有安全感吗?

会经常提起前任吗?

会践踏你的尊严吗?

你认为他爱你更多还是爱自己更多?

你会经常哭泣吗?

会失眠吗?

三十种辨认恶情人的方法,教你如何不再喜欢一个人,迎接心的重生。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教你辨认有毒型人格的恶情人,细数这些人怎么运用语言、心理暗示,甚至性爱将你打造成他游戏棋盘上的棋子;侵蚀你的人格,让你逐渐失去主体性,利用搞暧昧处罚“不受控制”的你;并在最后因为你逐渐开始情绪不稳定,让他感到担心害怕,而华丽丽地与你分手。

★恶情人退散!

不要幻想可以把恶情人改造好,

恶情人的属性就是:无法被改造。

作者简介

杰克森•麦肯锡曾与“毒型人格”者交往过,是psychopathfree.com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在线情感互助支持平台每个月都能对数以百万计的情感虐待幸存者伸出援手。

个人经历鼓舞着杰克逊,以激起社会对心理变态现象的关注、为幸存者提供安全的交流空间为己任,他希望能帮助每个富有同理心的人在遭受情感虐待后都能重新寻得爱与幸福。

目录

引言 一场冒险

PART 1 如何识别具有“毒型人格”的恶情人

三十面示警小红旗

小心“秃鹫”

恒定量

PART 2 捏造的“灵魂伴侣”

为受害者量身打造的诱导过程

对自我认同的侵蚀

大结局

PART 3 疗伤之路

为什么疗伤需要那么长时间?

悲伤的心理阶段——第一部分

悲伤的心理阶段——第二部分

PART 4 重获自由

向后看,向前走

自省与不安全感

尊重自己

三十个力量的象征

灵性与爱

“愚者”与世界

更广阔的视界

Lychee 的评论

下面的评论来自 Lychee:两本书与心理学

首先要说,这本书的中文题目起得很差劲,它原本的题目《Psychopath Free》就清楚多了。这并不是一本教人如何不喜欢一个人的书,而是在恋爱中如何识别心理变态(Psychopathy,一种人格障碍)以及受到精神虐待后如何自我救助的书。如此严肃的书名被翻译成一个颇有爱情鸡汤味的名字真是非常可惜,如果不是看到有人推荐,我看到这样的书名是绝对不会有兴趣去读的。

本书是站在精神虐待的受害者角度写的,所讲述的虐待者是心理变态这样一类特殊的群体。作者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他在这本书中有时将心理变态和反社会人格(B型人格障碍的一种)以及其他几种B型人格障碍混淆,实际上心理变态和B型人格障碍是有差别的(尽管差别非常小)。但这样的技术细节问题并不妨碍此书的价值——一名遭受虐待的对象根本不需要知道对方是不是人格障碍以及究竟是哪种人格障碍,只要知道他们有着相似的行为模式,让自己敬而远之走出阴霾就好了。本书的意义在于结合心理治疗所获得的知识以及大量受害者的经验交流(作者是在线情感互助支持平台的创始人),将恋爱中的情感虐待这个话题普及给了大众,其中的观点具有比较强的概括性和可操作性。不要以为自己不会遇到这样的对象——书中特地提到,B型人格障碍在人群中的比例高达15%,况且还有一群想拿PUA对人洗脑的呢。在这本书的书评下面,也会不时看到这样的话:如果我早几年看到这本书就好了。

我自己并没有遇到过书中所描述的心理变态,谢天谢地。不过看完以后还是明白了不少事情,也能够理解所谓精神控制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了。

首先要知道的是,人格障碍即便去主动寻求心理治疗都很难被治愈,指望靠一己之力去感化这样的人格障碍更是痴心妄想。心理变态的内心世界也不可以人之常理推测,可以简单地认为这种人是没有“心”的,善良、同情、温柔等各种美好品质在他们身上根本不存在,只有想填补自己内在空虚的渴望。所选择的恋爱对象即是“猎物”,这些受害者的品性往往与心理变态截然相反——善良、包容、乐于助人、有同情心和同理心,集多种美好品质于一身;同时,他们又普遍缺乏安全感,通过帮助别人来实现自我价值。这可能就是我们看到的受害者往往都善良得让人恨铁不成钢的原因,因为心理变态挑选“猎物”是有选择的,他们的目标就是这样纯真的、无法识破心理变态诡计的人。

因为心理变态根本没有“心”可言,他们往往可以很容易地把自己的人格短暂塑造成对象期望的样子,使对方误认为这个心理变态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灵魂伴侣。事实上这只是拙劣的模仿,是一面“镜子”,投射出对方的理想,他们的契合只停留于表面,是无法做出有深刻见地的发言的。至于如何识别,何炅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你突然遇到一个人跟你完美适配,你一定要小心,没有这样的人。”因为两个独立的人格是不可能一上来就100%同调的,需要双方不断的包容和磨合才能最终走到一起。爱的伟大和珍贵之处正在于此。

但心理变态挑选的“猎物”往往对人抱有充分的信任,并不明白这样的道理,会迅速地被脑内分泌出的多巴胺影响思考。此时心理变态的下一步往往就是诉苦:自己曾经被怎样地伤害过,当时是怎样地绝望,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直到你的出现改变了我的人生,你就是我的救世主,没有你我可怎么活啊(虽然可能不会说得这么直白)云云。如前所述,受害者往往是富有同情心且希望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又已经被对方深深地吸引,自然而然地会倾尽全力奉献自己,通过对方的赞美获得对自身的肯定——也就是说,对方的否定也会自然而然地转为对自己的否定。至此受害者的自我边界已经被打破,把自己的价值完全交在别人手里了。

是以别人对自己的依赖以及花里胡哨的赞美,可能只是一道精神枷锁,是需要格外警惕的。明白这一点,也就知道为什么牟林翰要管他的女朋友包丽叫“妈妈”了。他是在强迫包丽负担起她本不应该负担的责任和义务,暗示包丽要无条件地包容他、满足他、服从他,还要为这样的牺牲感到喜悦。

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开始从各种地方挑刺,即便受害者并没有做错什么,也能找出各种理由对其进行人身攻击,指责其自私、冷漠、下贱、神经质、不可理喻等等。从之前的完美人设转变到精神虐待者并不需要任何的过渡——因为之前的完美人设都是装出来的,现在不过本色出演罢了。最开始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比较轻微和温和的,并且伪装成一副善意提醒的样子,受害者即便感觉到不对劲,由于其正处在热恋中,被多巴胺冲昏了头脑,也由于对对方有一种圣母般的爱,他们不会意识到这是对方在刻意地侮辱自己,甚至反而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如同对方所说的这样。于是在这样一忍再忍的过程中,心理变态的精神虐待就会愈发变本加厉,温水煮青蛙地一点一点践踏受害者的尊严,瓦解掉其原本富有美好品质的人格,让受害者坚信自己就是受害者所描述的那种社会渣滓(虽然这其实是心理变态他们自己)。因而虽然其实是受害者遭受了精神虐待,但他们自己却充满了负罪感并真诚地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过错,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包丽在人生的最后一段便是处于这样的状态里,她没能走出来,最终带着一种“赎罪”的心理服药自杀了。

而那些摆脱了心理变态的人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出这段精神虐待的阴影(书中说平均需要24个月)。因为与一般的失恋不同,心理变态不仅仅是伤害了受害者的感情,还恶毒地瓦解了他们的人格,他们所经受的是想要摧毁其存在价值的纯粹的恶意。书中详细地讲述了精神虐待的受害者应该如何一步步地自我疗愈最终蜕变为更为强大的自己,说起来很复杂,但概括起来也很简单——坚持断绝与心理变态任何形式的联系(包括偷偷去看对方的SNS等),建立自尊和自爱,建立边界意识

说到底,心理变态之所以有机可乘,是因为成为目标的这类人总是对别人赋予泛滥的爱,却没有足够的爱给自己。建立自尊——充分肯定自我价值,不再讨好他人;建立边界——仅与值得的人分享自己的爱和信任。因而作者在书中不厌其烦地说起,虽然遭受精神虐待是非常不幸的经历,但度过这段经历后,自己那份美好的人格会以更加完整、自信、强大的姿态回归。

虽然这本书写得未免有些啰嗦(最后甚至还有点奇幻),但我非常庆幸我在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并坚持读完了它。受害者普遍的这种滥好人特质在我自己身上也体现得比较明显,不安全感更是爆棚,如果身边当真出现了这样的心理变态,只怕我也无法幸免。该当谢谢这本书可能救了我一命——但意义不止如此,它还让我意识到爱的正确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并非对所有人友善并且对自己保持谦卑就是正确的人生态度。相反,自爱与有所选择的爱他才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也希望那些急不可耐地纷纷发表受害者有罪论以及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绝对不会被精神控制的人有一点同理心(虽说如此没有同理心的人应当也不会成为心理变态的目标,单就这一点来说是很好的)。旁观者之所以感到荒谬,是因为他们对加害者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情——相反,在他们看到事件的时候就是以加害者的身份认识的这个人,巴不得看到这种人渣早日了账呢。但当事人却有着很深的感情(虽说这种感情的基础便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以爱为名的伤害最是复杂难言。甚至,或许我们自己也多多少少地做过以爱为名伤害他人的事。